從合肥市始信路出發,經過四個半小時的路程,一支來自11個學院共同組建的“筑夢遠航 愛心助學”團隊來到了泗縣陡張村。這支團隊的特殊性在于12名成員皆是對接留守兒童幫扶工作的大學生,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四史教育從娃娃抓起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社會都在學黨史,但是由于教育資源的短缺,陡張村孩子們不像城里的孩子擁有各種電子設備去了解歷史,他們能夠接觸到的或許只有課堂上的點滴。在支教中,隊員向孩子們介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青團的先進事跡,讓孩子們更加具體了解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的講述,共產黨不再抽象,而是我們身邊熟悉的、親切的每一個人。
炎熱不減求學熱情
從自我介紹開始認識,從玩游戲開始熟悉,英語課帶孩子們打開嶄新的世界。志愿者們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寓教于樂,教會孩子們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隊員們還在課后進行了回訪,了解孩子們的家庭環境,設身處地為他們提供了幫助。
在炎熱的夏天,孩子們頂著火熱的太陽來上課,沒有空調和風扇,不到一節課的時間,教室里的溫度就堪比桑拿室。即使打開了窗戶,外面的風也吹不散屋子內的熱氣。在這樣的條件下,孩子們依舊不改學習的熱情。上午8點上課,孩子們6點左右就在校門口等候,中午吃完飯后也不午休,下午不到1點就早早地來到學校。
在調研中傾聽心聲
幾次家訪讓隊員們印象深刻。張羽晴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初一學生,羽晴說她家很近,但這一趟“很近的”路程大家卻走了35分鐘。疲倦從隊員們的腳下傳來,但心里傳來的感觸卻讓他們忘記疲倦,對于成年人來說尚且并不輕松的“跋涉”,在羽晴看來卻是稀松平常。且看她一路蹦蹦跳跳十分輕快,將每日上下學往返共計十多公里的行走視為了體育鍛煉。第二天隊員們來到了一對兄妹的家里,兄妹二人一個10歲、一個9歲。在這個懵懂的年紀,兄妹兩人卻早已經承擔起了各種家務活,對于未來盡管他們還沒有具體目標,但是內心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
成長的不止是孩子們
三下鄉時間很短,但恰恰是這一周,讓一群生活無憂的大學生們了解到、認識到、感受到鄉村留守兒童的不易。
楊梅同學在自己的總結中說道:短暫的時光,夾雜的彩色的情緒。小朋友們是向日葵,向陽而生,而我是一片葉子,點襯著光芒,因為向日葵我才可以有顏色。
賈坪軒同學表示:看著他們,我心中有無數的感慨,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加倍珍惜,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心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也希望他們能夠和我們一樣無憂無慮、快樂成長。
趙顯均同學寫下祝愿:希望孩子們快樂長大,如泗縣、如陡張村一般,迎著大潮,一步步前進!
(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