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一個世紀的光陰,楊老先生在這個金秋迎來了百歲壽辰。
鮮花、蛋糕、掌聲……16日,楊老先生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化學會、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等單位的高徒們齊集北京,感念這位世紀老人的傳奇人生。就在兩天前,楊老偶染風寒住進醫院,但他仍然通過攝像鏡頭,興致勃勃地參與這場屬于自己的師生歡聚、科技界精英薈萃的生日慶祝會。
年薪55萬多法郎和1000斤小米的抉擇
1911年,楊承宗出生于江蘇省吳江縣,后由嚴濟慈、錢三強介紹,赴巴黎居里實驗室進修放射化學,師從瑪麗?居里夫人之女伊蓮娜?居里。
1951年,楊承宗的博士論文《離子交換法分離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受到好評,被定為“最優秀”級論文。伊蓮娜?居里親自為高徒“中國楊”舉行慶祝酒會。
這時,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寄來續聘通知,特別說明“年薪55萬多法郎,另加補貼。”但對楊承宗來說,沒有什么比建設新中國更有吸引力了。他決定放棄一切優厚條件,報效新生的祖國。
啟程前,楊承宗向導師要了10克碳酸鋇鐳的標準源――這是鐳元素發現者瑪麗?居里夫人親手制備的國際鐳標準。這個標準源后來成為我國開展鈾礦探測及電離輻射計量研究的唯一標準計量實物,是我國開展原子能科研工作的無價之寶。
回國后,他的薪酬只有“每月1000斤小米”。為多采購些科研設備回國,他搭上了全部積蓄,甚至變賣了心愛的手表、相機。當時,他就靠著錢三強準備的兩架日本搖擺天平,兩個白金坩堝,白手起家,開創了新中國放射化學、輻射化學、射線及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1961年,為加速原子彈的研制,楊承宗受命擔任二機部鈾礦選冶研究所業務所長,負責鈾礦選冶工作。此后,楊承宗全力投入到工作中。經過兩年艱苦奮斗,他提前3個月提煉出了一顆原子彈所需的高純度鈾。當一封印著鮮紅國徽的賀信飛來,楊承宗將它久久地捧在手心。